苏轼 | 魔蝎记 篇
 
苏轼 | 魔蝎记 篇
发布人:刘嘉浩  发布时间:2023-09-16   浏览次数:392


茶为苦地,其道甚大,

人如草木,向日而生。


  1077年春,北宋熙宁十年,苏轼在密州任期已满,改任徐州知州。中秋刚过,苏轼就面临着一场特大洪水的考验,暴雨连日,黄河浊浪席卷而来。城外一片泽国,形势十分危急,徐州城南面两山横截,大水无处流泄,完全汇于城下,城中富人纷纷收拾细软财物聚集在城北门口,要求出城避难,此时人心惶惶,一旦有人出城,必将民心大乱。为了稳定民心,苏轼下令禁开城门,阻止富人们出城,并极力安抚百姓。


  接下来苏轼冒雨前往军队营地,请求支援,宋朝军队按制绝不可为地方官调配。十万火急之下,满身泥泞的苏轼感动了军队首领,集合全体士兵抗洪,军民共同奋战,终于赶在最大洪峰到来之前筑起了一道长堤。



  洪水过后,一年寒冬天降暴雪,京城及周边地区遭遇了严重的燃料危机,徐州更是因缺薪少柴而产业停顿,民生艰难。


  为了解决燃料危机,苏轼命人四处寻找燃料,终于在徐州城西南的白土镇寻得石炭,石炭找到了,山林免于被滥伐,更开启了徐州地区一千年的煤炭开采。


  离开徐州,苏轼赴任湖州。刚到任,恰逢湖州久旱不雨,后来又久雨不晴,以至锅碗瓢盆里都生出了鱼蛙。太湖水位不断高涨,势呈倾盆倒覆,于是苏轼重披蓑衣,再戴箬笠,指挥百姓共同筑起一条长堤,抵御湖水侵害,此地亦称湖州苏堤。



  自到任湖州后,苏轼登山夸山,临水赞水,他却不知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即将来临。这场暴风雨缘起于苏轼所写的《湖州谢上表》,他在给神宗皇帝的上书中说,自己思想比较愚钝,不能跟上新党的步伐,但自己也不想惹事,做个力所能及的地方官。皇帝您的安排是非常合理的,御史中丞李定却认定苏轼这是阴阳怪气的在表达不满:你这就是臣子的不忠。


  六月里,就在苏轼治理湖州太湖水患的同时,御史李定、舒亶、何正臣等接连上表弹劾苏轼,称其多部作品语藏讥刺朝政之意。



  驸马都尉王诜在朝中闻讯,急忙叫来手下心腹赶去通知苏辙,苏辙不敢怠慢,立即写信告诉兄长:焚毁所有可能产生麻烦的诗文。


  信使快马加鞭,星夜赶往湖州。


  派往湖州捉拿苏轼的皇甫遵等四人领命疾行,沿途换关易马,而苏辙的信使单人独骑,中途必须停下来休息和喂马,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公差的脚步。好在皇甫遵的儿子由于不适应千里奔波,中途患疾病,不得不中途停下来休息。


  苏辙的信使终于早半天赶到湖州城。苏轼接报后立即和夫人一起把近期诗文和往来书信处理得一干二净,青烟还未散尽,皇甫遵已经来至湖州府衙门,后面跟着两名公差,腰悬铁牌,这就是令很多官员闻风丧胆的御史台台卒。苏轼对妻子说:你不做一首诗送我吗?王闰之不禁含泪失笑。



  苏轼被押解进京,夜晚,官船停靠在岸边,苏轼一夜难以入睡,拂晓天色晦暗,他害怕被捕入京后连累家人和朋友,还曾起了轻生的念头。


  押解苏轼的队伍刚刚行至四周,忽然又接到御史台自京城传来的命令,责令所在州郡急速搜查苏家,重点查抄字纸,不可使片纸成为漏网之鱼。此时,苏家家眷正在驶向南都,投奔苏辙的另一条船上。



  因诗而获罪,这就是史上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


  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,终年栖落乌鸦,如同不祥之兆,故称乌台。


  进京之后,苏轼被关在知杂满屋一间独居囚房里。最初,苏轼对一切妄加之罪统统不予承认,宋承唐制,犯人不招供可以用刑逼供,同时被关押在乌台的一位官员,用两句诗记录了苏轼遭受的非人折磨,“遥怜北户吴兴守,诟辱通宵不忍闻”。


  刑讯之下,他不得不委曲求全,屈打成招。


  入狱前,苏轼与儿子苏迈约定以送饭为暗号,如有不测,以鱼示警,谁知苏迈临时有事,委托亲戚代为送饭,这位不知情的亲戚偏偏给他烧了一条鱼,看到这条鱼,不惑之年的苏轼决意赴死。


  在准备服用提前藏下的青金丹自尽之前,他提笔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绝命诗,其中一首深情无比的写道:


此处青山可埋骨,他年夜雨独伤神;

与君世世为兄弟,更结人间未了因。




  狱卒梁辰仁厚识礼,照顾苏轼的起居无微不至,苏轼托梁辰将绝笔诗带给苏辙,却被御监搜出来上报,皇帝读了也潸然落泪。苏辙冒死向神宗上奏,愿舍弃所有官职,换得兄长一条性命。他在尚书中说:


  兄长苏轼秉性愚之,好谈古今得失,臣切哀其志,不胜手足之情,故为冒死一言,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,粉骨报效。


  一损俱损。乌台诗案让人胆战心惊。宰相王珪说:苏轼有一首诗写道“根到九泉无曲处,世间惟有蛰龙知”。这世间唯有蛰龙知,一句是苏轼在诽谤当今圣上,皇帝如飞龙在天,苏轼要九泉之下寻蛰龙,不臣莫过于此。


  御史中丞李定接着向神宗陈述:苏轼有四大罪状,身无学术却滥竽充数,急于提拔而依附权贵,圣上待其宽容却拒不领情,以诗诽谤朝廷大政,实属叛逆,杀了也不为过。


  神宗没有认可王珪和李定的说法,他认为苏轼只是一个诗人,对于诗人的作品怎么能这样解读。与苏轼同年进士的章惇趁机向前向神宗解释道,龙并非专指人君,大臣也可以被称为龙。神宗听后也表示赞同,说诸葛孔明被人称作卧龙,东汉颍川有荀氏八龙,难道他们都是人君吗。


  尘埃终于落定。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不得签书公事。王诜因为通报消息被免去绛州团练使驸马都尉两官,外放出京任职。苏辙本已上表辞官,现被贬去江西云州兼盐酒税务。


  出狱之日。


  第二天便是元丰二年的除夕了,自苏轼八月十八日入狱至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,历时四个月又十二日,身后迎新的爆竹还在此起彼伏地炸响着,眼前通往黄州的道路却寂静漫长的伸展开去……


  走着。他忽然发现路边的梅花竟悄悄开满了枝头,于是半叹息半欣喜地写下了两首梅花诗:

春来幽谷水潺潺,的皪梅花草棘间;

一夜东风吹石裂,半随飞雪渡关山。



  为什么自己一辈子颠沛流离,命途多舛,走在风雪路上的苏轼,想起从前被发配到岭南的韩愈,不觉轻叹了一口气道:我们两个摩羯座同病相怜,注定一生多磨难。


  苏轼与儿子整整走了一个月,总算到达黄州。苏辙全家老小都在九江待行。他一人将兄弟家眷送到黄州来,苏辙将苏轼安顿好,两人不得不匆匆告别。眼见弟弟头上那顶乌帽,又是一耸一耸地隐现于山境与大江之上。


  弟弟走后,苏轼闭门不出,从早睡到晚,只有夜深人静才一个人悄悄出门,月下独游早,春寒气袭人,孤傲与凄凉之情涌上心头。二十余年前的那只孤鸿仿佛又从渑池飞来了黄州,让苏轼写下了一首《卜算子》:


缺月挂疏桐,漏断注人初静。

谁见幽人独往来,缥缈孤鸿影。

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

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


  在黄州的阡陌江岸,苏轼是个看起来游手好闲的怪人,他总会在酒后的下午,独自一人,布衣芒鞋,四处漫游,反正谁也不认识他,有时他会在袖筒里笼着许多石子,在江边与小孩子比赛打水漂。此时的苏轼不敢喝醉,只怕酒后失态乱说话,他只能用这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方式来打发时光。


  以戴罪之身贬谪黄州。苏轼这个编外官员收入减了一半多,他手边只有微薄积蓄,可滋日常开销,为了节省用度,他就每月拿出4500枚铜钱分作30份悬挂于梁上,规定每天只取一份用,若有结余,他便把钱放进竹筒,攒到钱足够多时再邀约朋友共饮。


  转眼一年过去,手中积蓄渐渐花完,大江风月岂可疗饥。四十四岁这年,苏轼给自己取了个“东坡居士”的雅号,因为他要在东坡种田,除了老友马梦得,还有潘丙,郭遘和古耕道三位黄州新朋友帮他一起耕作。


  1082年,北宋元丰五年,苏轼与几位好友乘着一叶小舟在赤壁下饮酒赏月,酒过三巡,人世间所有喧嚣退场,唯余月映大江,赤壁临江独立,一个叫杨世昌的道士吹起长啸,如泣如诉,让众人不禁黯然神伤。


  月光之下,道人遥指赤壁,称三国时周瑜曾大破曹军于此。而今英雄与美人俱已灰飞烟灭,每念及此就不由得悲从中来,苏轼却笑谈,大江东逝却千年不竭,明月圆缺却万古高悬。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,大自然恩赐如此公平,我们又何必忧愁呢?



  在黄州,苏轼还写下了著名的《寒食帖》,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:


自我来黄州,已过三寒食,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。今年又苦雨,两月秋萧瑟。卧闻海棠花,泥污燕支雪。闇中偷负去,夜半真有力。何殊病少年,病起头已白。



  这一年,苏轼虽屡遭挫折,但“乌台诗案”过后依然保持超凡的乐观,于是写下了这首《定风波》:
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梭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情。






苏轼【魔蝎记】篇.mp3

点击标题收听 苏轼|魔蝎记 篇 完整版

图音: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



扫码即可免费阅读电子书《苏轼传》

电子书:中文在线

  来源:中文在线


点击“广茂幼师图书馆”关注我们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