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 | 湖山记 篇
 
苏轼 | 湖山记 篇
发布人:刘嘉浩  发布时间:2023-09-18   浏览次数:768


恍如孤山下,飞玉浮西湖


  1071年,北宋熙宁四年,时值王安石变法第三年,这场变法把北宋的政界分为两半,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。新党势大,欧阳修、司马光等旧党重臣纷纷离开京师这个漩涡中心。



  苏轼写了一封七千多字的《上皇帝书》,直指新法弊端:陛下,您放贷是与万民争利而使国富。国富民穷则是本末倒置,青苗法的本意虽好,但错在执行的方式上,朝中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,大臣们受到打压纷纷离开……


  这篇言辞犀利的文章触怒了变法新党,新党罗织罪名,弹劾苏轼。经过一番严查,终归子虚乌有,新党却仍欲驱赶苏轼,远离京师。宋神宗甚爱其才,批示由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,官居六品。这一年苏轼34岁,外放杭州远离朝廷。



  沿大运河而行。苏轼在陈州接上弟弟苏辙,一起去颍州探望恩师欧阳修。自当年苏洵携苏轼、苏辙出川入京,直至后来金榜题名,欧阳修都堪称苏家两兄弟生命中的贵人。见到苏家兄弟,欧阳修分外高兴。欧阳修此时年过六旬,早已厌倦了官场争斗,他在颍州西湖之畔置业买田就想做个闲人。


  满头堆雪的欧阳修虽为躲避党争而退隐于颍州,他却全无颓唐之意,反而力劝两兄弟为官一任,便须造福一方。牢记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之圣人教诲。



  熙宁四年十一月下旬,在一场连绵冬雨中,杭州迎来了苏轼一家人,初抵江南,一切风物都让他欣喜。头一件事,他就要去看看白居易诗里的西湖。

那时的西湖是皇家放生池,禁止百姓捕捞鱼虾,水中游鱼往来好不自在,虽是萧瑟冬日,放眼湖山皆美,水中残荷戟天,枯枝断茎横陈,好似老天写就的一篇狂草。


  此刻,念着白乐天的《最忆是杭州》,他忽然有种回家的感觉,望峰息心,窥湖忘返。苏轼感觉自己犹如一尾游鱼,被放生在美好的江南。


  赴杭州通判之任不多时。便到了这一年的除夕,别人都回家吃年夜饭了,苏轼却还在忙着提点犯人,这也是通判的职责。翻看案卷,他发现在这富庶江南青苗法流弊也十分严重。年关下,这杭州监狱竟囚满了犯人,案卷上看,数字比往年多了一倍还有余。


  狱中犯人多半是还不起青苗贷款的农民,还有破产商人,有的甚至还是半大孩子,让苏轼吃惊且痛心不已。平日里在孤山售卖梅花汤饼的老人,被官吏强推贷款,现在因利息加倍还不出钱,被追保以至逮捕入狱,一不小心就成了违反新法的犯人。



  苏轼看不惯这世道荒谬,决定释放囚犯回家过年,待元宵之后再返狱,另一个鲁姓通判却拒签公文,并扬言要上书朝廷,状告这位新来的通判目无新法。苏轼不与他争辩,只是向知州沈立当面立陈理由,终于得获上司批准。


  除夕之夜,苏轼忙到三更,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处牢狱,共清点出370多名钦犯,安排他们立下字据回家过年,那些重犯则供给酒食,让他们初一到初五都有肉吃,并严禁狱吏鞭打用刑,眼里见不得百姓疾苦,是苏轼为官的第一原则。


  胸有不平气的苏轼笔走龙蛇,在监狱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:

除日当早归,管事乃见留,执笔对之泣,哀此戏系中囚。



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


  三十七年前,苏轼自幼敬仰的北宋名臣范仲淹,因直言进谏触怒朝中权贵,被贬到浙江睦州。他在此创办龙山书院并修建祠堂,祭奠急流勇退的严子陵先生。

苏轼游毕睦州返回杭州,舟行至富春江上,苏轼的归隐之心又起,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词,《行香子·过七里濑》

一叶舟轻,双桨鸿惊。水天清影湛波平。鱼帆藻鉴,鹭点烟汀。过沙溪急,霜溪冷,月溪明。

重重似画,曲曲如屏。算当年,虚老严陵。君臣一梦,今古空名。但远山长,云山乱,晓山青。



  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名士,杭州各界不断设下酒局,而他也喜欢不醉不归。


  忽有一日,苏轼酒后返家途中,醉眼朦胧歪斜骑在马上,被一阵冷风吹醒,他看见繁丽灯光照亮荷塘,似乎市井百姓都在笑他,如同森林里迷失了方向的獐子。他在想,或许不该为官,山野之人理当自由自在,改变自己的本性实在勉强,他又在反问,如果不为官,又怎能施展经世致用之学,读书又所为何来呢?


  不久后,杭州城迎来了新任知州陈襄,苏轼有了一个打算。


  凤凰山位于杭州市的东南面,登上山顶向北可以看到西湖云山环绕,向南可以远眺钱塘江上船只往来。北宋时期,杭州城虽为水居江海之会,陆介两浙之间的绝佳去处,却因是退海之地,地下水咸苦不可饮,吃水成了难题。


  苏轼有意选在此处,请陈襄小酌,向陈襄陈诉杭州百姓的吃水之苦。


  新知州听罢事情介绍,不解的问,百姓怎样才能吃上水。


  苏轼挺身答道,学李泌,修六井,效乐天,治西湖。其实,这是他有意设置的问题与答案。陈襄和苏轼一样都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迁谪杭州,一心只求实物以利民生。来杭州之前,陈襄就已听说过苏轼,虽然年长二十岁他却没把苏轼只当作下属,而是视作同道中人。



  二人望湖发愿,效古人重修杭州水务。


  陈襄指派苏轼主导此项工程,他选了四名差僧专门负责挖水沟、换井壁、补漏洞、筑漕河,将六景与西湖相连通,六景疏通水源保障,千帆粮船竞渡口,又为城中运来很多粮食。


  后世,杭州修建白苏二公祠,以纪念白居易和苏轼对杭州山水的贡献。


  六月二十七日,西湖上云烟翻滚,阴霾骤起。此时,距离苏轼初到杭州已过半年,完成了西湖六景水务治理,看到城中百姓安居乐业,狱中囚犯也不似从前那般增多。苏轼此刻甚感欣慰,觉得未曾辜负恩师的嘱托。


  午后,他独上望湖楼饮酒,对面白堤一痕几不可辨,一场好雨突如其来,雨雾之中湖山建成一片迷蒙,天忽阵雨又迅速转晴。一切忽然间又变得清晰可辨,仿佛让他看清了来路与归途。于是,苏轼接连醉说了五首绝句,每一首都有不同视角:


黑云翻墨未遮山,白雨跳珠乱入船,卷地风来忽吹散,望湖楼下水如天



  八月初八,噩耗突至,恩师欧阳修在颍州西湖与世长辞。


  欧阳修的离去对于苏轼有如重创,他既失恩师,也丧知己,更失同道,从此他的前行路上变得更加孤单,再也无人对他耳提面命,教他日日精进。向北遥祭,他追念这位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”的恩师,泪洒湖山,他仿佛刚刚读懂了这位醉翁的深意。


  人至中年,他发现世间的一切,都在不断离自己远去。故乡、母亲、发妻、父亲、恩师,陪他一起出川的弟弟苏辙,如今也天各一方各自奔忙。


  人世仓皇,他在这杂花生树的江南,忽然有种断肠天涯之感。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如今,这种种江南美景全都催人感伤落泪。



  一年之后,还是这样一个蝉声噪鸣的夏天,他又去饮酒赏湖,那天的西湖还给他创造了一次偶遇,在烟波浩渺的西湖上,他遇到了后来生死相伴的红颜知己王朝云,当时钱塘小有名气的歌妓。朝云明眸皓齿,清丽脱俗,一时之间竟恍如当年的王弗。夏至、风吹,月映,莺啼鱼跃、钟鸣,所有这些偶然都成为命中注定的必然。

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,
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

  此前,从没有人拿西施来比喻西湖,此后,西湖与西子同样千古不朽,最重要的是西湖从此有了名字。
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  二月间早发新城,微雨初霁,策马山行。苏轼此次外出,一为巡查各地县官治理地方的水平,二为了解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情况。在此,写下了:


东风知我欲山行,吹断檐间积雨声.岭上晴云披絮帽,树头初日挂铜缸野桃含笑竹篱短,溪柳自摇沙水清。西人家应最乐,煮芹烧笋饷春耕。


  苏轼在杭州三年先后与沈立、陈襄、杨绘三任知州合作,身为地方官员,他们联手为民谋福,让这人间天堂稍得安宁,这才有了眼前如许市井烟火,立于吴山之上。



熙宁七年

  熙宁七年,陈襄调离杭州赴任应天府,苏轼邀请陈襄把酒话别,酒至微醺,他拉着陈襄俯瞰杭州城,看万家灯火次第亮起,观满天星斗映照西湖,推杯换盏,酒酣耳热之际,苏轼写下了这首《虞美人》赠给陈襄:


沙河塘里灯初上,水调谁家唱,夜阑风静欲归时,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


  这人间繁华不正是他们的营造之功吗?


  1074年秋天,苏轼改任密州知州,密州当时正闹蝗灾,饥民遍野,民不聊生,苏轼一到阵便带领百姓扑杀蝗虫。熟料,密州所在的京东路官员却向朝廷报告:蝗不成灾。


  一肚子悲愤的苏轼,上任20多天即上书宰相韩琦,痛斥这种媚上做法,并在其后接连上书,如实反映旱蝗严重,请求朝廷豁免秋税,暂停回收青苗钱,以资救济民生。


  熙宁八年冬日,密州城里冲出一支人马,知州苏轼扬鞭策马,仿佛回到了裘马轻狂,快意恩仇的年少时光。半年前,宋辽再生战事,大宋痛失七百里河山,举国以为奇耻大辱。苏轼涌起一腔以身报国的豪情,写下了《江城子●密州出猎》:


老夫聊发少年狂。左牵黄,右擎苍。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

酒酣胸胆尚开张。鬓微霜,又何妨。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。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



  此时的苏轼,即将进入40岁,胸怀满腔理想与抱负,让他对自己年龄有很深的紧迫感,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名篇,而这期间作品的主题是叹老。


  1076年,熙宁九年中秋,皓月当空,天上玉兔依稀可见,而想到属兔的兄弟卯君却已五年未见,苏轼不禁心潮起伏,写下了又一首千古绝唱:

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
苏轼 【湖山记】篇.mp3

(点击播放)

图音: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


  来源:中文在线


点击“广茂幼师图书馆”关注我们吧